从取料到成品,共72道工序,生产周期达25天;
每片泥坯,都是纯手工擀制成型,即便是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工匠,每天最多也只能擀40片;
温润如玉被放大到每个面、每条边、每个角,“每个肉眼可见之处”……
二
韵者,美之极。宋韵的青色美学,青瓷的层翠欲染,一神一形,均是风华。
龙泉青瓷,将宋韵返璞归真、洗尽铅华、雅俗共赏的风骨气质逐一道出,“让每一片瓷片都秩序井然,每一抹釉色都恰如其分”。
四色青瓷片,以梅子青为基准色调。这种蕴藏力量的统一呈现,直截了当,不夸张、不激烈,“虽不沉雄,但极幽远”。
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青瓷片,不是简单的类比复制,兼具相似性和差异化。
一字排开的青瓷屏扇门,造型看似简单,实为“浑然相应”“宛然自足”的整体,既有清晰的界限,又彼此呼应。屏扇之间,宋韵文化的沉浸感,有了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当代表达。
借助青瓷的釉色与层次,屏扇门从建筑变成景观:关闭时,有令人向往的简约;打开时,有美轮美奂的律动。转换之间,平面化为立体,将原本需要通过想象实现的二维空间,营造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,“单片是温润,成片是震撼”。
瓷片被视为一种活着的事物,和自然呼吸吐纳,孕育未来。这种共存,不仅是自然物料的对话,也是人类非遗的延存。
龙泉青瓷,落子宋韵,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。
三
青瓷匠人,既有烧窑制瓷的智慧与文明,更有追求极致的果敢与浪漫,这让龙泉青瓷千年来从来不止于某个器型、某个领域。这种“不止”,让“把美荟萃于如玉的质感”有了更多的极致匠心。
易翘、易裂、易变形,是青瓷片的三大难题。传承千年的技法和经验,从无统一的外在形象。可是为了精益求精,文润阁的每片青瓷片又都要有特定的量化标准:每次上釉要称量,三次烧制温度各不相同,甚至每条边的厚度,都用卡尺检测,“误差不能超过0.2毫米”。
看似吹毛求疵,实为匠心使然。
一片青瓷片,以一种偏执的精神去精益求精,完善着我们对形式的现代感受,打破了青瓷界很多的“从来没有”:
从来没有烧制过如此大尺寸、大体量的瓷片;
从来没有尝试过三次烧制;
从来没有专门改良甚至新建龙泉窑;
从来没有跨界踏入建筑领域……
化无为有,破限为致。“少一分是弱,多一分则过”,演绎的就是宋韵文化的巧思匠心。
极致,是一种担当和态度。
不论是在传统技艺中探赜钩深,还是在当代器型里开新致远,龙泉青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宋韵文化精髓。它代表一种雅正的审美理念,中正、本色而纯粹,在一方清逸中见风范、见气韵、见根脉,使宋韵之“匠心”具体化,催化宋韵新能量生发。
循迹千年宋韵文化,青瓷的小细节、大模样,如今全都藏在杭州国家版本馆里。而所谓的极致,不过是这项人类非遗,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时代起跑线上。
这便是以极致匠心,吟唱“宋韵今声”。
来源:浙江宣传